5/03/2010

Grace Kelly传

著名传记作家Donald Spoto撰写的Grace Kelly传《High Society》是很精彩的一本名人传记。其精彩不在于精彩的文字、也不在于叙事的生动、更不在于对于凯莉众多恋情的描绘,而在于它的真实。
 

我以为传记的好坏在于能不能够通过叙述主人公的生平琐事,连贯、中立把主人公的特征性格还原给读者。这本书的作者熟知此意。Donald Spoto一生写过将近50部名人传记,而且大部分都是好莱坞名人,其中包括阿尔夫.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等。

《High Society》这本书出版于2009年,是Spoto最后完成的二十世纪中叶好莱坞影星的一本传记。原因是由于Grace Kelly本人的授意,她希望这本书在她去世二十五年后再写。 

读女人的传记和读男人的很不一样,读像凯莉这样的女人的一生更加不同。女人可以有多种魅力,但是没有一种可以和“真”相比,正如凯莉所散发的这种气质一样,是一种至高的美。

“真”并不是完美的代名词,相反的,“真”意味着不美丽、不美好、不完整和不幸福,至少不是像凯莉在本书的封面展示给世人的一样。但就是因这个女人经历了这些不美丽、不美好、不玩整和不幸福之后还能以保有这份洁然,在恰恰证明了她活过了一个精彩、幸福而且鲜活的一生。

就像凯莉自己说的,“说我的一生是一个童话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我是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只花了短短几个小时,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读得很细很慢。可能有些东西就是这样,拿得起放不下,但是要真正读懂还需慢慢品味。

 

4/26/2010

谈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前些天读到财新网关于中国日本商会希望在华得到公正待遇的报道,不由想起外商近日接连不断的对中国投资营商环境恶化的抱怨。商业周刊本月初的一期以《新中国保护主义》为封面文章;几天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教授Stanley Lubman也撰文提到中国过度鼓励“本土创新”的政策可能对在中国的外商产生负面影响。多领域深层次的媒体讨论,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西方商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逐步学习和了解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给外商利用我们的无知捡了许多便宜。被宠坏的外企在这轮经济危机中意识到自己突然失宠,就嚷嚷说这是中国的保护主义。这个提法是站不住脚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非常清楚外企和吸引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家三令五申的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发展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也许在实施的时候做的节奏过快,倾斜了外商和本土之间原有的天平。

在中国保护主义的提法背后主要的具体理由有以下三个。一是中国政府和谷歌之间的较量导致谷歌最终退出中国;二是中国政府一月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给中国企业很大的优先权;第三是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使得外商利润和核心技术的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首先西方媒体拿谷歌来说事,说中国政府开始对外资下刀子是不成立的。谷歌这件事情有它的特殊性,牵涉到中国政府的核心利益,政府是不可能让步的。在政府采购法这件事情上,第一这只不是一个最终稿,还有改进的空间;第二中国在加入WTO时就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也就是没有义务在政府采购的政策上受制于国际商贸准则。如果把个别极端例子排除的话,中国政府对于外商的抱怨还是一个认真倾听的姿态,但是新出台的鼓励外资政策也更具选择性。

我认为第三点倒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大家都说中国是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弱国,但是看得到的是政府这么多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决心想要整治的,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就和中国的很多问题一样,这是不能一巴掌拍死的。所以政府在这个治与不治的问题上也大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平衡的博弈。

一个外国朋友和我说起过一个北京长城喜来登酒店的例子。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喜来登在盖这座酒店时,中国人在北京城另一头暗中仿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楼。当长城喜来登盖好了,仿造的楼也该好了,而喜来登方面之后才发现自己被“抢”了所谓知识产权。这个案例我没有去仔细核实其准确性,但却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是一个改革开放早期的例子了,眼下这种例子就更加不胜枚举:从满街的盗版光碟,到百度通过MP3下载来赚取流量,再到这几年风生水起的“山寨”现象。一些外商在中国像是被“绑架”了一般:看准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力,工厂建起来了,办事处设立了,但是之后发现自己的东西被“仿冒”了,但却已经撤不走了。

这种在“仿冒”基础上的创新我们不妨称作“土匪式”创新。对于在中国外商的影响当然不言而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样极大的制约了本土企业在国外的发展。

之前朋友推荐了一篇说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没有自主创新的文章,不管其结论是不是有失偏颇,中心论点则是是毫无疑问的。华为公司在北美市场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里面有华为独特的营销战略,也有华为员工勤奋忘我的工作。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如果单纯依靠埋头苦干的一番豪情,很难有质的飞跃。客户看中的多是华为的产品高信价比,但是不代表华为赢取了客户的“好感”。如果没有更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企业也永远获得不了最高的价值。

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获得尖端核心知识产权的方法还是通过并购。并购符合公司战略走向的,拥有核心专利和研发能力的外企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走出去”战略。想到这点,听到联想集团有意收购美国智能手持设备生产商Palm的传闻,就不令人吃惊了。联想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历史证明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是一个双赢的决策——不但救活了日落西山的IBM PC,也使得联想大大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外的消费者中也取得了很高的认知度。华为不是没有试过走同样的路子,但是收购美国3COM被美国国会扼杀,这也显示了华为公司国际化路途上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缺乏透明度。

随着逐渐走强的人民币和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资产应该说拥有了“战略物资”上的优势,但是除了一些备受关注的例子之外,本土企业的海外并购成功率很低。从BCG、埃森哲或是安永的数据来看,这个比率都低于40%,比印度都相去甚远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不试图面面俱到,不懂装懂。不过一些本土企业的所谓“土匪式”背景和和缺乏透明度的管理机制是海外并购失利的一大原因。本土企业国际化这个命题我们应该和印度企业,特别是私企多多取经,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各个层面做到和国际接轨、如何融入西方的游戏法则、如何了解安格鲁萨克逊体系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来赢取西方的尊重。

当然别国的成功经验也有其局限性。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可能是制度性的、是意识形态上的、也是来自于社会大环境上的。实现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谈了很久,但还有很多要谈,许多要做。这是一份艰难的事业。但正是因为这份艰难,才让人值得为其奋斗,也让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
Ran (George) Ren

 http://www.rsqr.net/
 skype: george_r_ren
 http://www.linkedin.com/in/ranren
 +1-(804)-885-0621

3/27/2010

a poem, a stink, a grating noise, a quality of light, a tone, a habit, a nostalgia, a dream.

有机会看John Steinbeck的这本Cannery Row是缘分,因为Cannery Row不被认为是Steinback的代表作。几个月前去Monterey,一个上午闲着就去当地的书店里转转,发现这本描写当地的小说,理所当然的就想 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有什么要说的。
  
  这本小说通过叙述在Monterey小镇Cannery Row上谋生的许多具有不同生存技能人们的零散日常琐事,表现了人内心的孤独,不过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冷漠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情感激荡,通过互相帮助,依赖 彼此而活着的主题。可能是看第一遍的原因,看的很快,感觉书中的叙述过于平淡,就像作者自己写的"open the page and to let the stories crawl in by themselves."
  
  本书的第一句话吸引了我买了它。"Cannery Row in Monterey in California is a poem, a stink, a grating noise, a quality of light, a tone, a habit, a nostalgia, a dream." 我以为这也许就是他选择用喝白开水似的叙事方式来写这本小说的原因 ―― 因为毕竟生活就是情感的领悟,成长必然就会越来越真实的看到生命的不完整,但是以一种异常聊赖的方式进行着。
  
  不过说实话,走在Cannery Row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感受Monterey发达的旅游业,看着湛蓝的太平洋,真不会有人想到几十年前有一群人在这里如此的被生活吹打着。

1/29/2010

麦田里的守望者

1951年美国畅销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J.D.Salinger27日与世长辞。曾经记录过看完这部小说后的心情,现在重读,倍感亲切。 本文为作者本人和这部小说的怀念。


读完J.D.Salinger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看到豆瓣里空空的书评栏,不由有感而发,对这篇影响美国几代年轻人的小说说说自己的读后看法。

这本小说无论从文字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十分平淡无奇,语言上的平淡可能只有是读英文原著才能体会到的,中文译本我虽未读过,但是我怀疑其能把那种游戏人生 的年轻人的语气译的犹如原著一 般。故事主人公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名叫Holden Claufield,小说以自叙的语气讲述他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这本小说在美国几乎是高中生阶 段的必读书籍,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但在我看来,以高中生的心智水平看这本书不一定能看到精髓 �� 可能能觉得有强烈的共鸣,但是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人生态度十分隐讳。看前半段倒也平淡,但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小说想要表达的意思才逐渐明了出来。本书题目虽为 《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是文字上真正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也就两句话而已。主人公在第五大道上闲逛时听到路边小孩在边走边哼唱着的里的歌谣里第一次出 现"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次是主人公去在于妹妹的争吵中说出的,作者用这段争吵真正喊出了他想表现的人生态度。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 - nobody big, I mean - 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I know it's crazy."

译文:"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 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 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在社会环境方面,对于这本书的讨论已经很多,而且都很精彩。Salinger对于美 国二战后"毁掉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同情和对孩子们堕落的悲愤让那他和他的作品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社会层面的问题讨论起来难免过于压抑,我想说的只是个 人层面上理解。

作者的人生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守望生命,活于现实"。作者借小说主人公老师的口,揭开了小说想要表现 的人生态度。"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不成熟的人愿为理想英勇的死去,成熟的人愿为理想谦卑的活着) 小说主人公Holden对成人世界的一切愤恨却又无可奈何。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 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但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写到最后,主人公竟然想一路搭车去西部的小村子去成为一个一辈子又聋又哑的 人,欲想逃离现实的社会。

最终他还是没有去,是她的妹妹在最后一刻的淳朴和善良打动了他��她成了他留下的唯一原因。小说最后描写主人 公在大雨中看着他的妹妹快乐的坐在旋转木马上,孩子身上的那种纯粹的爱和那些天真无邪的东西让他下决心留下来��留下来去守望她的妹妹。在某种程度上,作 者用这个"天使一般的姑娘"去代表一切在生命中值得去守护的,值得去守望的。

有些时候,人活着又何异一个在麦田上的守望者。



1/24/2010

从Google和苹果之争看到的

这一期Business Week的封面文章适时的讨论了Google和苹果的微妙关系。原文请见:http://tiny.cc/Q1tBM 其文章本身相当于给了读者一部关于这个话题的编年史,讲了问题的由来、发展和趋势。我则想谈谈一点偏题的东西。

事情的高潮发展很是戏剧性:Google发布自己的手机Nexus One的同一天,苹果宣布以2.75亿美金购买Quattro Wireless,一个针对移动设备投放广告的公司。越来越明显的我们看到Google和苹果在公司战略层面正在互相渗透。Google要做手机,苹果要做无线广告。更有意思的是,双方在自己的领域都是一个远远领先而且革命性的领导者 ―― Google的搜索引擎和苹果的iPhone,甚至可以是令人只能侧目而视的行业老大;另外双方都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合作伙伴。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在几个月前还是苹果公司的董事。Schmidt退出苹果的董事会实际上就标志着双方由合作转为竞争的态势日趋明朗化。

毫无疑问的是,Google和苹果之间的关系像极了20年前的微软和苹果。苹果玩的是稳定、质量和设计。直到今天,苹果电脑都没能占领大部分市场,但是却是以一个特立独行的行业领导者的角色,制造了一种文化,甚至可以称作创立了一种宗教,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微软和苹果争的是桌面上和膝盖上的开放和封闭,Google和苹果的竞争则是掌上和口袋里开放和封闭的角逐。

但是微软和Google在和苹果竞争时的战略也不完全相同:微软是通过卖软件,即Windows操作系统,而Google则是免费给出自己的操作系统Android。不要小看这个不同,它代表两个公司的商业模式的大相径庭。微软通过卖软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近些年来给开放源代码软件搞的其实焦头烂额:Windows在半年之内流失了快1%的占有率,IE浏览器也在Google这次的安全风波中成为众矢之的,个个产品线上都有来自开源社区的强劲竞争。微软的产品可能在企业用户中还是绝对的首选,但是在普通消费者中已经不是一人独大了。

Google则不同。细想Google如何赚钱:广告。对,在线广告的收入占到Google利润的90%。与其说Google是一个IT公司,不如说Google是一个广告公司,一个有着巨大投放渠道的广告公司。就是因为Google有着广告这部印钞机,它才能负担的起研发Android这个操作系统,并把它免费提供给设备制造商。Google根本就没想过把Android作为产品卖――想Google有多少产品是收费的?Android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创造应用的工具。除了这个Android这个操作系统,Google官方还免费提供多达80多个不同的API(code.google.com),正在开发的可以说不计其数。通过这些"免费"的工具,Google把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免费"变成了他自己的员工,为他开发应用软件(这个和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3.0》中讨论的Jet Blue航空公司的模式很相似)。

Google此举十分聪明而且适时。现在的无线设备制造商的处境是他们都被iPhone挤压着,试图开发出能和iPhone媲美的设备,Palm的Pre, RIM的Blackberry Storm,可以说都没能达成这个目的。Steve Jobs曾经说过iPod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Apple把自己视为一家软件公司――苹果硬生生的从SONY Walkman那里把移动音乐市场整个一锅端了。iPhone也是一样,其出色的人机交互和软件设计是其成功的"秘密"所在。但是有意思的是,iPhone的人机交互的设计是可以被复制的,不要说Google的Nexus One,看看中国的山寨吧,OPhone,三个月给你做出来。为什么OPhone不能成为iPhone,软件是软肋。

既然第一个"秘密"不再是秘密,第二个"秘密"则是苹果的"不能说的秘密"。封闭的硬件软件平台是苹果血液里的灵魂。除了苹果,几乎没有其他的手机制造商把自己视为软件公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可能作出和iPhone一样出色的软件,也不能打败iPhone的原因。Google也是一家软件公司,他说既然你们做不出来,用我的Android吧!设备商没有不这么做的理由:相比Windows Mobile,Android免费而且更加好用,易于部署。市场也是如此反应的,搭载Android的手机越来越多。

Google通过免费提供Android获得了两点好处:第一、免费意味着没有所谓的"售后服务",不需要弄一帮人在项目组里做救火队员;第二、保证了Google的搜索引擎上的流量和配套服务的使用:Gmail, Google Docs, Google Finance, Google Reader etc.. You name it.

支持开源的公司不是没有先例,Sun Microsystems, Red Hat, IBM etc,结果是:Sun被Oracle买走,Red Hat的规模无法和先前提到的公司相比,IBM已经被视为笨重的老人。开源到底能不能赚钱?卖服务是不是唯一的办法,或者压根儿是不是一个好方法?Android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开源本身没赚钱,但是赚了用户,赚了流量,有流量就是有广告,有广告就是有钱。这个疯狂的商业模式被证明为是完全可行的。Google09年Q4的profit创纪录的19亿美金就说明了这个模式依然在有效的运作。

在今天的消费电子市场,硬件平台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开源软件的普及无疑是两个让人觉得激动人心的原因,前者大大缩短了硬件开发的周期,后者大大缩短了软件开发的周期。有一个朋友创办了一家手机交互平台,一度搞的很大,但是如今也面临破产的边缘。我为他为什么,他说七八年前手机上操作系统的概念还在一个十分模糊的阶段,不同手机的硬件、软件区别非常大,所以每当他们发展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或者是合作伙伴发布一款手机,公司都要对其软件做很大的修改来兼容手机本身。在不同的平台、硬件配备上疲于奔命,没有办法集中主要注意力在开发下一代的系统是公司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这家公司碰到现在这个时代,情况肯定完全不同了。

再说硬件。山寨为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中仿造出一款手机,重要的原因就是硬件平台的模块化,甚至台湾有公司开发手机芯片,涵盖了很多底层的结构,专门提供给山寨厂商,极大的缩短了周期。今天移动设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选择芯片的面也越来越宽――微软的Zune HD采用的Nvidia Tegra,Google Nexus One搭载的Qualcomm SnapDragon,苹果的双ARM,上网本里的Intel Atom核,随意选。另外,无线有专门的模块,视频编解码有专门的模块,甚至VoIP也有专门的芯片,还有甚者提供Chip Combo,例如iPhone 3GS里采用了一款Broadcom的通信芯片,搭载FM/AM收音,蓝牙和WiFi三种无线协议栈和信号处理能力。

Google给开源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运作的前提是Google拥有世界上大于60%的搜索流量,这个模式能不能复制,还要再看。

1/14/2010

Google退出中国这件事有多简单,或者多么不简单

最近Google申明退出中国的新闻犹然一颗重磅炸弹,不同利益集团的评论众说纷纭,目前没有定论。我也紧密跟踪这件事的发展和下文,想谈谈看法。看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仅仅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就事论事,对任何敏感的政治议题均不予评论。

其实Google退出中国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跨国公司董事会的商业决策,和其他的决策本质上没有区别。我认为Google退出中国这件事有简单和不简单两个层面。

首先从事情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件事很简单。

Google受不了中国的信息审查并觉得有悖于公司的信仰和文化,这个已经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实。这件事情Google忍了很久,为了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被迫同意当局对其在中国大陆的搜索内容进行有限的审查。最近公司的GMail服务器受到来自中国黑客的袭击,公司觉得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有必要撤走所有其在中国的服务器。我认为Google确实说的是实话,而且确实有意向要从中国撤出来。相反,我个人不认同部分人推测Google此举是"诈牌(bluff)"的说法。原因有二。

一、Google是一家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公司,能发展到今天除了技术的超群之外,用户的信任也是关键要素,而用户信任的核心是接受并倡导其公司理念"Don't be evil (不作恶)"。Google有这么大的一个盘子,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在中国市场进行诈术来制造噪音或者所谓"市场操作"。二、"诈牌"这个手法只是在你没有牌,形式被动的时候采用的虚张声势技法。相反Google有牌,虽然在中国市场斗不过百度,但那些都不是问题的核心部分,中国市场的盈利也只是公司整个盘子里很小的一部分。Google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市场占有率的绝对优势,完全处在有利的地位,没有必要用诈,特别是在中国。

所以从事件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不会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Google也不会出于对资本市场的考虑做这件事,因为Google从来都是以特立独行,不卖华尔街的帐的形象出现的。讽刺的是,正是如此,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才这么看好Google的股票。

那好了,说到这里事情应该结束了。正如今天早上的消息所称的,Google已经决定2月底前撤出中国,只留下Android一个100人的小部门"断后"。Google此举是在自乱阵脚还是战略性后撤,整件事情到底是谁和谁在吵架,Google到底是赢家还是输家?如果非要刨根究底的问,也不难发现很多问题。

这件事情疑点也不少。

第一:事件的导火索是Google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 这就说明Google压根儿就没打算放弃中国,而只不过是想换种方式罢了。这个和Google撤出中国的举措有逻辑上的不合。

第二:Google申明退出中国的直接原因是服务器受到中国黑客的攻击,用户GMail信息被窃。接着Google迅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互联网信息审查上。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是一个信息安全问题,和信息审查没有逻辑上充分必要关系,也就是说服务器受到攻击并不能说明这是信息审查的问题(况且没有人证实这次攻击是来自中国政府),反之政府进行信息审查并不一定非要黑你的服务器。当然可以说两者存在某种联系,但是非常不显然。加之,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平台,把服务器撤出中国并不能阻止信息被窃――黑客还是可以黑你在美国的服务器。也就是说Google撤出中国并不能解决丝毫问题,又是一个逻辑模糊。总之,Google在这份指责中国政府的博客中存在"狸猫换太子"似的概念偷换。

第三:时机。Timing is everything. 在Google发表这份声明的前后,中国本土的百度也莫名其妙的收到什么伊朗网络军的袭击。虽然没有人质疑这两次袭击的真实性,但是这种极其罕见的事情在同时发生也不能让人排除疑问。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这次事件的"巧"背后的"书"又可能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另外Google在由David Drummond作出首轮申明后仅仅一天时间就表示"放弃和中国政府的谈判",并表示"二月底前撤出中国"。这谈判也谈的太快了吧,可能就没有谈,没有谈为什么还说要寻求谈判?二月底搬出来?现在是一月中旬了,这个和我搬家的速度差不多。不要说设备仪器,就是人员关系的转移又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

以上几点可能说明一点:Google此举可能不是一个突发的决定。Google在2004年启动谷歌,历经6年和有关监管部门的协商没有多大进步反而倒退。至于Google和政府谈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大部分人也都不知道,他也没必要告诉你。Google既然没法在台面底下说服你政府放宽信息审查,那我就干脆把事情全部公开化,通过Google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用户心目中的至高地位给你政府施加压力。我倒觉得Google此举不是诈牌,是一个"亮底牌"的动作。提前亮底牌,把Google在和政府的拉锯战中的不利地位转化为有利,调动其他实体的力量为其公关所用,不能不说是十分高明的一手。

Google大可以先撤再进,这种事情在其他行业也是出现过的。Google卷起铺盖是也不忘找人留守阵地,100人的Android也不算太小的团队,再说Google未来肯定要往无线走,也是未来趋势,留这一块在中国也有深远意义。

最后联想一下整件事情是不是只有Google和中国政府受到牵连,作为直接参与者,当然。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Google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也为他自己赢得了道义上的高地――为维持互联网公开性做了表率――为Google维护自己的"良民"形象有加分的作用。显然的是Google的产品策略和发展趋势越来越让人们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微软。Google不知不觉的和垄断这个词联系起来。去年后半年在瑞士的关于地图街景的法律纠纷、和中国和法国作家之前的图书扫描版权纠纷等等。德国明镜杂志最近一期用Google的垄断地位作为封面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不断注意到Google在提供给用户卓越的服务的同时也慢慢垄断了世界信息检索权。比起微软,Google拥有更为雄大的野心,从广告渠道,到搜索引擎,浏览器,操作系统,现在又推出了自己的手机... 这是一个庞大的纵向的、产业链级别的通吃。微软因为在操作系统里捆绑浏览器和欧盟打了十几年的官司,上个月终于画上句号。Google要是推出Chrome OS加之Chrome浏览器,这个算不算是垄断?

回到Google推出中国这件事上来,确实给了Google很好的转移注意力的机会,当然,只是胡说罢了。

6/22/2009

写给我的朋友们

一直想写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一是因为是自己的生日;二是由于自己即将和生活两年的地方暂别,到新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三是因为,最重要的,已经太久没正经的写这种文字了。

我想为我的朋友们写。和一帮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很充实的。好的事情大家能一同分享,难过的时候大家能坐下来聊天,能解除心中很多的不快和烦闷。遇到志趣相投、能聊到一块儿的朋友,还真的能激扬文字一把,就是说说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会感到很有意思。偶尔八卦也觉得其实没那么无聊。

说起来在宾屯的这两年,让我最值得自豪的事就是让很多人认为"老晶"真的姓"晶"。虽是数学专业,但是老晶的人文素养非同一般,而且是实力派+偶像派歌手,作词作曲手到擒来。冰屯春晚上一曲高歌迷倒(或者是雷倒)无数在场观众。老晶兼任三重身份,我要好的哥们儿、未来的数学王子和经常让我给他100块的人。如果他能看到这些文字,这里和他说一句:你成长了很多,变的阳光了很多。你很聪明,坚持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你一定会有属于你的成功(当然这也指和某某人的事情)。

老晶和文卿都是一开始就住在一起的好兄弟。由于工作的关系,文卿后来搬去Boston。一开始来就和两个复旦的高材生住在一起时很有压力的 ;-),但是我们还是都过的很融洽,很难的再找到两个这么好的室友了。文卿和我一样,兴趣广泛,喜欢了解各种乱七八糟的小事情。看着兄弟和我一样开始玩摄影,技巧一天天精进,别提有多么高兴。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是摄影成了我们新的话题,在flickr上互相评论吹捧,也觉得很是开心。在这边还是要祝他面试一切顺利,早日找到在美国第一份full time job。文卿和我一样是一个乐天派,感情上好好加油,相信一定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

说到摄影,不能不提提Simon大哥和Jimmy。两位实验室的同胞在我的猛烈劝败下,终于投奔摄影的世界,其后尽一发不可收拾,给佳能、尼康公司捐钱无数,甚为壮观。Simon更神速投身全幅机的领域,让人唏嘘不已。自从这二位端起大炮并控制了冰屯中国学生圈子的媒体,我也只能告老还乡,退居二线,更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然,除了摄影,我们也是学术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我总是把Simon当做大哥,他的生活历练和网球技术是我经常觉得自己值得学习的。祝你一切顺利,早日搞定论文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感情的归宿。就像你说的一样,"yes"不一定是坏的选择,追逐自己的心,一切都会很好。Jimmy是很善良朴实的,拥有花哨的"外表"但是童真的心,难得的朋友。在这里祝Jimmy兄摄影技术天天向上,多钻研人像技巧,下次回来向你讨教。另外就是工作上一切顺利,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勇敢的去追求,戒骄戒躁,成功一定属于你的。

老岳住我们家楼上,是我非常珍重并要好的兄弟。老岳很搞笑,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很是可爱。作为上一届中国学生会的副总统,老岳为很多同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总是吃苦在先,大家都看在眼里,干得好!和你说的是不要理会圈子里的那些闲言碎语,真正的朋友看得到你的努力,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也用不着理会。我想你也是这么做的。最重要的还是要祝你事业上心想事成,从每天做起,少打游戏。也还是沉下心来,下决心攻克难关。我永远支持你!

和男生做哥们,和女生的关系比较不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好的女性朋友。瑞廷是个很长得很可爱的姑娘,而且挺随和。老晶、老岳我们几个相处起来都很融洽,而且很放松,这个很难得,特别是和女生相处。烦闷的时候聊聊天,我们也能互相出出主意,最后都是能够开开心心的收场。虽然我有时喊你瑞廷姐,你也会嫌把你说老了,但是谁叫你比我大呢,其实也不会啦。也祝你一切顺利,有的时候心里不快也不要放在心里了,朋友都是能帮忙的,不快多了会发脾气,气了自己又何必呢?

另外一位不得不提的人是Janet。我和Janet其实认识不久,但是观念上、想法上有的时候很一致,所以挺聊得来。Janet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女生,我不认为这是很常见的。我珍视我们的友情,为了彼此的理想去奋斗去闯去实践,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论这个压力是来自外界还是内在。虽然我没什么资本这样评论,毕竟自己做的也还不够,但是还是要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随性,如果每天都是重压之下,有可能丧失自己的创造力。在这里也要祝贺Janet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一口气写了很多,想想要这样写下去一是写不完,二也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水账。还有很多的朋友需要感谢,有他们在感觉世界变的特别小,特别温暖。你总是知道有人在惦记了你,你也总是会关心别人,这是很好的状态。我希望大家都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只是愿望罢了,就像有些事情不可能圆满一样,人生还会都有起起伏伏,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希望终究还是需要的,因为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人不应该单纯,但一定要纯粹。智利诗人聂鲁达写道:"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当某一天,亲眼见到一棵落尽了叶,只剩一树枝干的树,满树的枝干,清晰,坚强,勇敢。" 是啊,当最终我们抛开了一切是非、纷繁和喧嚣审视人生――踏过的脚印,步步走来,是不是我们都会没有悔恨和羞耻并骄傲的说:是的,我们曾经清晰、坚强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