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010

麦田里的守望者

1951年美国畅销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J.D.Salinger27日与世长辞。曾经记录过看完这部小说后的心情,现在重读,倍感亲切。 本文为作者本人和这部小说的怀念。


读完J.D.Salinger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看到豆瓣里空空的书评栏,不由有感而发,对这篇影响美国几代年轻人的小说说说自己的读后看法。

这本小说无论从文字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十分平淡无奇,语言上的平淡可能只有是读英文原著才能体会到的,中文译本我虽未读过,但是我怀疑其能把那种游戏人生 的年轻人的语气译的犹如原著一 般。故事主人公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名叫Holden Claufield,小说以自叙的语气讲述他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这本小说在美国几乎是高中生阶 段的必读书籍,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但在我看来,以高中生的心智水平看这本书不一定能看到精髓 �� 可能能觉得有强烈的共鸣,但是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人生态度十分隐讳。看前半段倒也平淡,但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小说想要表达的意思才逐渐明了出来。本书题目虽为 《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是文字上真正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也就两句话而已。主人公在第五大道上闲逛时听到路边小孩在边走边哼唱着的里的歌谣里第一次出 现"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次是主人公去在于妹妹的争吵中说出的,作者用这段争吵真正喊出了他想表现的人生态度。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 - nobody big, I mean - 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I know it's crazy."

译文:"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 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 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在社会环境方面,对于这本书的讨论已经很多,而且都很精彩。Salinger对于美 国二战后"毁掉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同情和对孩子们堕落的悲愤让那他和他的作品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社会层面的问题讨论起来难免过于压抑,我想说的只是个 人层面上理解。

作者的人生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守望生命,活于现实"。作者借小说主人公老师的口,揭开了小说想要表现 的人生态度。"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不成熟的人愿为理想英勇的死去,成熟的人愿为理想谦卑的活着) 小说主人公Holden对成人世界的一切愤恨却又无可奈何。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 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但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写到最后,主人公竟然想一路搭车去西部的小村子去成为一个一辈子又聋又哑的 人,欲想逃离现实的社会。

最终他还是没有去,是她的妹妹在最后一刻的淳朴和善良打动了他��她成了他留下的唯一原因。小说最后描写主人 公在大雨中看着他的妹妹快乐的坐在旋转木马上,孩子身上的那种纯粹的爱和那些天真无邪的东西让他下决心留下来��留下来去守望她的妹妹。在某种程度上,作 者用这个"天使一般的姑娘"去代表一切在生命中值得去守护的,值得去守望的。

有些时候,人活着又何异一个在麦田上的守望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