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07

世界变平了,留给年轻人什么?

最近几天,由于几个手头上事情需要的关系,正在读德勤(Deloitte)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Convergence Conversations",长达248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谈话录,主题是关于"融合世界"。我没有研究过"融合世界"这一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不过随着当今世界不断的变平(见"The World is Flat"),所有的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俗称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VC和marketing的人们比较偏向于说TMT, 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开始显露出长长的尾巴(见 "The Long Tail")。在全球化经济日趋主流的今天,产业发展的未来在呼唤不断融合的世界。就像18世纪的德国,分裂的城邦和吓人的关税壁垒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以普鲁士和奥地利为首的几个城邦组成关税联盟来促进贸易,共同发展。最终,在俾斯麦铁血的强权政治之下,这种封闭的农场主般的利益终于让位国家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世界变得越发残忍,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比起单纯依靠武力攻城略地要更加温柔和难以查觉。

今日的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造就一个有一个的商业神话:以Google为代表,MySpace用户超过一个亿, YouTube被Google天价收购, Blinkx的video searching开始风靡全球... 从Google无数零散的业务和创新,到"草根智慧"的崛起,人们再也不用为自己是草根而烦恼-唱歌唱的好可以去超女;恶搞技术高可以学血馒头,学后舍男生;脸皮厚一点可以学芙蓉姐姐开个博客,一天就赚上百万的访问量;如果以上三条都不满足,也可以就在马路上瞎逛,指不定那天一个好心的带着DC,同样在街上闲逛的人就把你打造成公交MM...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竟如此简单!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我脑海中还在想着Blinkx CTO Suranga Chandratillake的一句话:在融合世界中,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用户。如果这就是我们的未来,那么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将会对未来极度失望。理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如果不能拥有用户,我们怎样make money?现在的商业计划书中,VC最在乎的就是你的商业模式和模式的易模仿程度(或者竞争分析),这就要求你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抬高自己的壁垒,这种壁垒可能是技术上的,用户数量上的,资金上的或是价值链上的。盈利模式是可以被模仿的,无论你的模式多么新鲜或是高深莫测。而在融合的世界中,对于技术,是的,你还是可以建立自己的壁垒,但是光有技术的壁垒似乎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你的技术多么先进,一旦面世,总有人可以仿制,而且可以一模一样,甚至更上一层。而且,请注意,这个技术的壁垒还是在没有用户群粘合度的基础上的技术,这就更不值得一提。另外,融合时间最根本的冲击将会在价值链(或者说产业链)这一环节中,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后果将是的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内容商和创意商将会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对于新的企业,想找到产业链中属于自己的缝隙谈何容易?随即,占据广泛的市场更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因为用户的粘合度为零,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只要有更好的服务,用户就会抛弃之前的业务而蜂拥而至。对于资金,一个看似疯狂的景象可不是不可能发生--成立草根VC!草根成为VC和投行的主角。


但是,我们谁都知道,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发生。其中根本的原因听起来有些无厘头--我们是人类。上述世界的假设并没有考虑用户的对于新鲜感的疲倦以及信息流动的滞后性。在过多新鲜的东西接连不断的发生时,人类会产生疲劳,就像审美疲劳一样。在信息流动具有滞后性和用户偏好性的前提下,用户也不可能立即转向更新,更好的业务--因为社会中巨大的网络让他们身不由己。而且,换一个角度,用户粘合度的逐步丧失也给新兴企业带来无限机遇,但是要注意的是,以上一切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现实世界将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有很多客观的,不可预见的变数。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未来的世界变得精彩而刺激。


综上,融合的世界就像一个蚕茧,你不能简单的将其弄破,而是需要在纷繁的选择中找到线头,之后小心翼翼的将其展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