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以为很喜爱易中天的人,他的百家讲坛我基本都会下载来看。听完易老师个性十足的访谈,我第一个联想到的事物就是超女。超女和易中天都是一夜暴富的代表,过多被人们谈论,也都被人们加以“现象”二字。让我首先看看超女和易中天的搜索量在Google Trends上的显示情况:
易中天:


从这两张图可以定性的看出他们迅速窜红的趋势和时间。我一开始是非常鄙视超女的,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浮躁的表现,迎合了大众口味,也没有多想。但当易中天也被认为是迎合了社会浮躁的大环境的时候,却让我开始分析整件事情。
上 个月当我在上海参加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亚洲创业企业家年会的时候,Red Herring杂志的中国区主编Kaiser Kuo的一些例子也使我把他们加入了这件事情的联想之中。中国许多网络明星迅速崛起:芙蓉姐姐、公交MM、后舍男生...... 我记得第一次看后舍男生的video clip的时候差点没把电脑砸掉,大骂难道这就是中国的男人吗。现在想想,这也大可不必,倒是让我认识到一个问题。
又 让我继续联想到当时准备GRE考试时做的一篇阅读,是关于美学的,介绍美学的发展历史。文章通过照相机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思想:在上个世纪早些时候人们总 是在争论摄影能不能算一种艺术。和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艺术不同,摄影的客体是客观世界,工具也是客观的,过程也是客观的,摄影师所做的事情就是跑到某个地方按一 下快门。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摄影不能算作一种Art,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门Fine art。随着艺术的发展,历史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都不在谈论摄影能不能算作一门艺术,因为艺术本身的定义都受到了及其强烈的冲击。20世纪中后期产生的抽象派、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 美学、艺术千年以来在人们脑海中的定义产生了爆炸性的冲击。人们都在问什么是艺术?而不是什么能代表艺术。因为显然任何东西,在超现实主义的意义下,都可 以代表艺术。摄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复活,人们开始喜欢摄影,因为人民群众在欣赏塞尚或者毕加索画的时候感到了一种美学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他的高高再上。 现实情况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绘画的相关艺术,想要欣赏一幅画是非常困难的,不管是构架、笔触还是颜色的选取,油彩的浓度等等一切,对像我们这种人都是云里雾 里。而摄影不同,人们都是到原来这样优美的图片竟是出自自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照相机继而顿时对艺术产生了亲切感和自信,这种自信是在其他任何的艺术中所 难以找到的。人们会说:哦,原来我也可以。
这是一种心态,一种社会心态,而不能称之为某个时期所特有的心态,这时普遍存在与历史长河中的一种思维观念。说到底,我认为是三个字:安全感。人们有一种追逐安全的冲动,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而易中天现象,超女现象,XX现象们正是这种现象的现代版体现。
如 果现在还理解超女的成功还停留在海选或者商业模式上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有点太过肤浅。假如我是女生,我有可能不去参加所谓的“海选”,但是我依然会支持 我的李宇春、我依然会收看超女、依然会发短信、依然会买蒙牛乳品......要知道,有些人就是喜欢生活在不被注意中,而超女的成功显然不是仅仅在那些活 泼、爱表现人群中的成功。易中天的火爆也不在于他的商业炒作,而是他让观众们产生了安全感-原来历史人物和事件离我们如此之近。
再说到 IT上来,web2.0的成功不也是这样吗?用户可定制和互动的知识,数以亿记的Wiki, Blog, Social-network based platform...... 所以在历经了千年封建的、从来都是只被管制、遏制个性的中国社会中,出现了现代思想培育的一棵棵果实,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虽然果实有可能是空心的、烂瓤的 甚至就是一层皮。但是,谁在乎呢,吸引足够的眼球才是最重要的。不过至少,这比什么都没有好的多。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1 条评论:
呵呵~所谓的眼球经济……
QQ不也是凭这个,用一个并不先进的技术,获得了成功嘛……
发表评论